首页 > 开云(中国) > 媒体聚焦
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日前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公开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。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“一号文件”,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高度重视,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。
2022年,全市“三农”战线迎着困难上、盯着目标干,交出了稳产保供有成效、两强一增有亮点、产业发展有特色、乡村面貌有提升、集体经济有突破“五有”优异答卷。
春风浩荡满目新,不负韶光万里程。当前,合肥正进一步求新思变、善谋实干,奋力在农业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。即日起,合肥日报开设“乡村振兴一线行”专栏,全方位展现合肥乡村振兴新气象。
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,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
“巴掌田”变“连片田”,“望天田”成“高产田”。近年来,合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成片的粮田跃升为良田,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。
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以“规模化、宜机化、生态化、智能化、产业化”为方向,以“小田变大田”集成改革为抓手,实行分区域、分地块、分土地类型差异化整治……
开春,合肥初步谋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目标,力争到2027年年底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筑牢粮食安全之基。
“零碎”变“平川”
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。
雨水节气,肥西县丰乐镇,一场“小田变大田”大会战,步入尾声。
站在丰乐河支流肖小河河堤上,眼前,平整后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。田间,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,对桥梁、道路、水渠等工程进行扫尾。
从“零碎”到“平川”,张俊亲眼见证了这片脚下田地的巨大变化。作为丰乐镇“小田变大田”示范项目现场负责人,去年11月份以来,张俊几乎每天都在田间转。“这个示范项目有5600多亩。之前高低不一、大小不一,最小的田块只有0.2亩,平整后每个田块在10~15亩之间。”
一旁,丰乐镇农办副主任张健补充说,该项目旨在通过优化合并田块、平整土地、配套水利设施、畅通路网、土壤改良等措施,打造田块整齐、规模连片、耕作条件良好、宜机化作业的“大田”。“平整后,田埂减少了,边边角角也变成了农田,新增耕地30多亩。”
如果说实现宜机化作业是常规打法,那么无人农场则是这里的点睛之笔。
“我们在其中建设了300亩无人农场,运用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,力争达到‘耕、种、管、收’全程机械化、智能化目标。”肥西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办主任张达胜娓娓道来。
这个无人农场将建设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,配置农机远程监测装置,建立农机协同作业服务系统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、天空地一体化农情监测与决策平台。未来,这里的水稻生产过程会被全程监测,节本提质增效。
至2月20日,丰乐镇“小田变大田”示范项目已完成87%。“无人农场和数字农业建设工程的地下埋设工程已完成,设备已采购,即将进场安装。预计下个月能完工。我们也想见识下无人农场的魅力。”张俊满怀期待。
“项目建成后,此前流转土地的大户可以重新与村集体签订协议,继续经营。我们还将探索通过土地互换的方式,解决项目区的‘夹心地’‘插花地’问题,既满足农户自家耕种的意愿,也便于大户流转连片经营。”张健说。
“稳产”变“丰产”
农田建设究竟带来了什么?常年奔走在田间的人最有发言权。
47岁的李伦龙是肥东县古城镇的种植大户。春日,眼见自家近300亩小麦油菜苗情良好、生机勃勃,李伦龙眉开眼笑,憧憬着午季的丰收。“田变好了,我们对丰收自然充满信心。”
2021年,古城镇在三个社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.4万亩——
平整深耕土地13000亩、地力培肥12600亩、清淤扩挖塘坝95口、修建泵站11座、开挖疏浚沟渠166.54公里、新建砂石路26.41公里、新建土路47.22公里……
一套“组合拳”施展下来,万余亩粮田面貌为之一新。
李伦龙家流转的农田恰在其中。“2022年春项目建成通过验收后,我们一刻没耽误,立马种了水稻。后期虽然遭遇50年一遇的大干旱,可是我家每亩产量仍有1000多斤,跟往年差不多。”
古城镇农办主任陈晓路介绍,因为基础设施完善,大旱之年项目区水稻整体产量明显高于镇域未改造农田。
“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,改良了耕地土壤质量,增强了旱涝灾害抵御能力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办相关负责人说,从全市项目区情况来看,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达到85%以上,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.4提高到0.8,农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0%以上。
抛开稳产增产,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业生产宜机化、规模化、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,亦贡献良多。
“我们这里地处江淮分水岭,属丘陵地带,以前栽种收割、喷药施肥多以人工为主,成本较大。现在全部用插秧机、收割机、无人机,每亩节约成本100多元。”陈晓路感叹说,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如今很多大户前来流转土地,开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。“我们的高标田流转率超过60%。现在还有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即将竣工,未来流转率可能会更高,推动粮食生产从稳产走向丰产。”
专业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王龙江对此感触更深。其所在的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承接着11万亩农田的“大托管”服务。
“机械化、规模化作业,对田块、路网等要求高。这些年,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,为我们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舞台。”王龙江介绍,该公司现今托管的绝大多数都是高标准农田,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,降低了成本,促进了农户、村集体增收。
“局地”变“全域”
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。
调查数据显示,合肥拥有耕地面积722.7万亩,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.5万亩。
近年来,合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歇。
“2022年,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8个,总面积21.3万亩。我们还同步在庐江同大、肥西丰乐启动了两个‘小田变大田’示范区项目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办负责人介绍,目前,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54.8%,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4.7%。
2022年,全市粮食总产294.8万吨,居全省第7位、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,高标准农田成为重要的“压舱石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。
下一步,合肥如何行动?
针对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类型多样化和资源禀赋不高的实际情况,我市将通过“四个好”,推动农田“优质、集中、连片”,实现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规划好高标准农田——
以“小田变大田”集成改革为抓手,实行分区域、分地块、分土地类型差异化整治,宜水则水、宜旱则旱。力争到2027年年底,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耕地等级提高到4以上(圩区提高到3以上),粮食单产增加50公斤/亩以上。
建设好高标准农田——
以乡镇、行政村或以灌区为单元,统一谋划重大项目、统一融资、统一规划建设。支持有条件地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对于零散地块,坚持因地制宜,通过“小并大、短变长、弯变直、陡变缓”等措施,最大限度整合归并田块,增加耕地面积。通过建设,力争耕地面积增加1%~3%。
经营好高标准农田——
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,通过委托流转、整村流转、整畈流转方式,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,实现“好土地”流向“好主体”;对于自主经营的小农户,灵活采取土地互换等方式,妥善处理“夹心地”“插花地”问题,全面推行农业生产“大托管”;推行农机农艺融合和全程机械化生产,增加土地产出率,力争粮食亩均产量增加10%~20%。
管护好高标准农田——
出台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规范,压实县、乡、村各级责任,建立健全“谁受益、谁管护,谁使用、谁管护”农田管护机制,落实管护主体,力争建成的每一块高标准农田都不失管。开展田间环境整治,实现“点上干净、线上美丽、面上洁净”。
此外,我市还将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;出台《合肥市系统推进“小田变大田”集成改革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分步建设高标准农田。“今年,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、改造提升10万亩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办负责人说。
田成方、渠成网;池相连、路相通;旱能灌、涝能排;产量高、生态美……
一场更深层次的粮田变革正在合肥乡村发生,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。
Copyright©2022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17012944号-1